随着年龄增长而积累!Science首揭:反复细菌感染会引发慢性肠炎
来源: 生物探索
微小的细菌感染(例如轻度的食物中毒)可能会被忽视,因为即便不治疗身体也会自行恢复。但是,现在这一篇最新研究却发出警示:这些感染“日积月累”后,可能会导致慢性炎症或者引发潜在的威胁生命的肠炎疾病。这一发现有助于挖掘炎症性肠病(IBD)的发病根源。 为期8年的研究 来自于美国Sanford Burnham Prebys 医学研究所(SBP)、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纳米医学中心(CNM)、慕尼黑大学的科学家们完成了这一创新研究,前后共投入8年时间。他们结合已有的线索提出一种完全新颖的假说,试图探索慢性肠炎的起源。 首先,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,一个人的基因组对于常见炎症性疾病(包括肠炎和IBD)影响相对有限。例如双胞胎发生炎症性肠病的起因相似性甚微。这意味着,这一类疾病还受更多未知的环境因素影响。 其次、已有研究团队发现,人类的季节性细菌感染与IBD发病率上升有关。“明确一种疾病的起源很重要,这有助于确保更合理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。”Jamey Marth表示道。 结合这些已有成果,研究团队推测:周期性的低等级细菌感染很有可能是慢性炎症疾病的诱因! 反复性细菌感染
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模拟人类轻度食物中毒的小鼠模型,使用的是一种极低剂量的普通细菌——鼠伤寒沙门杆菌(Salmonella Typhimurium),不会引发明显的症状或者死亡。而且,所有的沙门氏菌都能被宿主成功消灭。 鼠伤寒沙门杆菌是引发人类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因,大多数情况下,这些细菌感染只会引发暂时性的肠道不适和功能障碍。 结果显示,虽然宿主会清除掉病原体,但是这些感染会慢慢累积,最终诱导不可逆转的炎症性疾病。 当第四次感染发生时(与第一次相隔数月),炎症会逐渐加重,且所有小鼠模型都会患上肠炎。令人惊讶的是,尽管反复的感染已经结束,但是肠炎并没有得到改善。这表明,损伤已经造成,且不可逆转。 引发炎症性疾病的分子机理
他们发现,炎症性疾病的发生与肠道碱性磷酸酶(IAP,由十二指肠分泌)缺乏有关。IAP负责去除由肠道细菌分泌的分子中的磷酸盐,从而确保这些物质由有毒转化为无毒状态。但是,沙门氏菌感染会上调小肠内神经氨酸酶的活性,进而导致IAP酶缺乏。 庆幸的是,我们可以通过提高IAP水平、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的方法(例如服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,一种用于预防流感病毒的药物),预防炎症性疾病的发生。
参考资料: Gut reaction: Repeated food poisoning triggers chronic disease |
序号 | 最新资讯 | 浏览次数 | 发布时间 |
1 | Nature子刊:新型纳米“出租车”可抑制胰腺癌 | 387 | 2018-01-05 |
2 | 生物工程师描绘免疫疗法未来 | 321 | 2017-12-25 |
3 | 随着年龄增长而积累!Science首揭:反复细菌感染会引发慢性肠炎 | 577 | 2017-12-25 |
4 | “以毒攻毒”?除了PD-1抗体,这种病毒也可“消除”HIV感染细胞 | 362 | 2017-12-25 |
5 | 人民日报:北大7位学者历时7年刷新DNA测序精度 | 359 | 2017-12-25 |